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2021-05-27 10:30:41   来源:   评论:0 点击:

  阶段1: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

  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对之表示关心。

  阶段2:需要取向的推理

  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儿童仅仅对他人的需要表示简单的关注,并没有表现出自我投射性的角色采择、同情的言语表述等。

  阶段3: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

  儿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赞扬和许可等。

  阶段4:分为两个亚阶段

  阶段4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的行为后果相连的内疚或情感。

  阶段4b:过渡阶段。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但是,儿童并没有清晰而强烈地表述出这些思想来。

  阶段5:深度内化推理

  儿童决定是否助人的主要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或责任,尽个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此外,儿童还提到与实践自已价值观相联系的否定或肯定情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小学教综之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下一篇:奥苏贝尔常考知识点总结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