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资讯 > 正文

幼教招聘:理论综合幼儿的同伴关系
2021-05-10 14:31: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第三节 幼儿的同伴关系

  同伴是指幼儿与之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幼儿之问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同伴关系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作用重大。

  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最早可以在6个月的幼儿身上看到,表现为幼儿相互抚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其他幼儿的哭泣作出反应。l2—24个月的幼儿开始在一起相互游戏,表现出初步的相互交往能力。3岁以下的幼儿的同伴关系建立在交换游戏物品的基础上,3—4岁的幼儿同伴关系更多地建立在口头上,而再大一点的幼儿则出现更为复杂和互惠的游戏。幼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通常是积极的,到了1岁左右则有近半数的同伴交往时出现攻击性、冲突性行为,如打架、揪头发、推人等行为。

  一、游戏中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

  幼儿之间绝大多数的社会性交往是在游戏情境中发生的。幼儿在游戏中的同伴交往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3岁左右,幼儿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幼儿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这个时候,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共同游戏,闹摩擦的多,玩到一起的少。对这时幼儿间的争吵应该有正确的认识,争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长幼儿的社会性。

  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在游戏中,幼儿彼此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如说笑、互借玩具,但这种联系是偶然的,没有组织的,彼此之间的交往也不密切,这是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发展的初级阶段。这个时候,幼儿能够主动寻找游戏的伙伴,而且也能形成良好的游戏氛围,但争吵更激烈了。

  5岁以后,合作游戏开始发展,同伴交往的主动性和协调性逐渐发展。幼儿游戏中社会性交往水平最高的就是合作性游戏。在游戏中,幼儿分工合作,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在游戏中,幼儿必须服从一定指挥,遵守共同的规则,要互相协作、尊重、关心与帮助,大家一起为玩好游戏而努力。

  二、同伴关系的作用

  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幼儿获得成功的社交技巧,对幼儿学习社会技能有特别的作用。经常和同伴在一起,在共同的活动和相互的协作中,幼儿能锻炼自己和别人交流的能力,汲取种种间接经验,包括游戏规则、物理经验、学习方法等,学会遵守规则、尊敬权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等,从而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会充当社会成员。

  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幼儿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给幼儿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幼儿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社会测量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同伴群体关系的幼儿易表现出友好、谦虚的品质和低焦虑,能顺利适应环境。

  总之,同伴关系的功能在于发展幼儿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吸收同伴的经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增强情感支持。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幼儿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学业的顺利完成以及认知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而同伴关系不良有可能导致学校适应困难,甚至会对成人以后的社会适应造成消极影响。

  三、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

  一般存在受欢迎幼儿、被拒绝幼儿、被忽视幼儿、一般幼儿四种不同交往类型。

  受欢迎幼儿一般具有友好、外向的人格特征,擅长双向交往和群体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行为,他们往往有着更为有效的交往策略。

  被拒绝幼儿一般体质强、力气大、行为表现消极、不友好,积极行为很少;能力较强、聪明、喜欢交往、但又不善于交往,对自己的社交地位常常表现为拒绝、排斥、争执,采取的行为方式具有攻击性、敌对性,他们在同伴中处于被排斥、拒绝的地位。

  被忽视幼儿一般体质弱、力气小、能力较差、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均较少,性格内向、慢性、好静、胆小、不爱说话、常常退缩回避,交往的主动性、积极性差,在交往中缺乏主动,孤独感较重,对没有同伴与自已玩感到比较难过与不安,他们既得不到同伴肯定的认可,也得不到同伴否定的批评,他们在同伴群体中处于被忽视、不受注意的社交地位。

  一般幼儿处于以上三者的中间,没有更明显的特征。被拒绝幼儿和被忽视幼儿都属于与同伴交往不良的幼儿。

  四、影晌幼儿同伴关系的因素

  1.幼儿的行为特征:是否友好,能否帮助、分享、合作、谦让,性子急慢、胆子大小等。

  2.外表:穿戴是否漂亮整洁。漂亮在对于女孩的同伴接纳中比对于男孩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3.教师:幼儿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会间接影响到同伴对他的评价。

  4.家庭教养方式、排行、性别、年龄也会影响同伴关系。排行较小的幼儿为同伴接受,但缺乏顺从性。在家庭中排行老大的人格特质比较倾向于独立、支配、自我满足。

  五、如何培养幼儿同伴交往

  (一)利用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帮助幼儿建立宽松和谐的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周围生活中的自然情境来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教师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朋友。比如教师开辟“玩具世界”,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家庭中,孩子一般只限于与家人交往。进入幼儿园后,交往范围明显扩大,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分享、合作。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教师还要让幼儿讨论“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拿同伴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抢夺、捣乱等。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二)开展各种活动增加交往机会

  愉快的交往经验可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增强又会引发更强的交往主动性,二者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开展每个月的“评优活动”、“家庭小分队活动”等,孩子们在其中既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又体验了交往的乐趣。在庆祝“六一儿童节”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同伴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的快乐,发展交往能力,开展“自助餐厅”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与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用餐;还可开展游园活动,让大班的哥哥姐姐带着弟弟妹妹到各个游戏馆玩,他们一方面要帮助弟弟妹妹,另一方面要清楚地介绍游戏玩法让弟弟妹妹玩。这些活动促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发展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的能力。

  (三)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知识技能

  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出的行为技能。教师重视培养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注意矫治反社会行为。用移情训练、角色扮演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合作、谦让、助人、抚慰等,通过鼓励幼儿之间找朋友,辅导幼儿使用礼貌用语,增加交往的机会,使幼儿在与人、事、物的相互作用中逐步提高交往能力。在孩子活动中,教师要以“伙伴”的身份加入到幼儿中去,当孩子间发生争执时,尽量不充当“裁决者”,而是参与到孩子中寻找争执的原因,商量协调的方法,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交往技能。

  (四)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增加交往行为方式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交往的兴趣与能力是又一条重要途径。游戏中,幼儿以愉快的心情,兴趣盎然地再现着现实生活,对老师的启发、诱导很容易接受。结构游戏、角色游戏等创造性游戏具有群体性,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再现,幼儿通过自己的或与同伴的共同活动,把最感兴趣的事情反映出来,从中学会共处,学会合作。例如,教师在活动室里设立娃娃家、医院、菜市场等,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不但能掌握社会行为规范,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而且能学习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娃娃”与“长辈”的交往、“医生”与“病人”的交往、“营业员”与“顾客”的交往可以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因此,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的最佳活动。

  (五)积极争取家长配合,保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社会行为的学习、交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的连续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有的孩子从小独处惯了,不愿意、不善于与别人相处;有的孩子太霸道,在家娇惯,到了幼儿园常与同伴发生冲突等。为了协调家、园教育,教师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专栏等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认识培养孩子交往的良好习惯与能力的重要性,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交往行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幼教招聘:理论综合幼儿亲子关系
下一篇:幼教招聘:理论综合幼儿道德的培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