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二)
2021-01-13 16:36:21 来源: 评论:0 点击:
1.鲁班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引发思考,发明了锯子,这种创造活动的心理机制属于()
A.思维定势
B.功能固着
C.负向迁移
D.原型启发
2.丽丽花10分钟背会了《山行》这首诗,接着又继续读了5分钟。这种知识保持方法属于()
A.及时复习
B.使用记忆术
C.分散集中结合
D.适当过度学习
3.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下列选项中属于缺失需要的是()
A.自我实现的需要
B.自尊的需要
C.认知的需要
D.审美的需要
4.高中阶段学生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深化了他们对初中阶段“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理解,这种迁移属于()
A.顺向正迁移
B.顺向负迁移
C.逆向负迁移
D.逆向正迁移
5.欣欣解决了一个困惑已久的数学难题,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给自己点了个赞。这种情感属于()
A.美感
B.道德感
C.理智感
D.责任感
6.在操作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当动觉反馈已经成为动作程序的调节器时,技能的学习就进入到了()
A.定向阶段
B.模仿阶段
C.熟练阶段
D.整合阶段
7.为为巩固学习的效果,小明晦天放学回家后,将当天所学内容给爸爸妈妈讲一遍,这种学习策略是()
A.寻求他人支持策略
B.复述策略
C.时间管理策略
D.监控策略
8.某学生过分害怕猫,教师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再让他看笼子里的猫,并接近猫,最后让他摸猫、抱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教师对该生所采用的行为矫正方法是()
A.理性情绪法
B.自我控制法
C.松弛训练法
D.系统脱敏法
9.刘畅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他也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而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该生的道德判断处于()
A.前习俗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普遍伦理取向
10.衡量学生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志是()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原型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由“茅草划破手”这一现象中发明锯子即为原型启发,“茅草”为原型。
2.【答案】D
解析:适当的过度学习指的是150%的学习,过度学习达到50%,保持效果最佳。题干中丽丽10分钟恰好会背,再背5分钟就是150%的学习。
3.【答案】B
解析:马斯洛将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为缺失性的需要,将自我实现需要归为成长性的需要。后来新增的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也是成长性需要。
4.【答案】D
解析: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迁移称为正迁移。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因此,后学习的高中阶段的“元素周期表”有助于深化初中阶段对“元素化合物”的认识属于逆向正迁移。
5.【答案】C
解析: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例如,人们在探求未知的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发现问题的惊奇感、问题解决的喜悦感、为真理献身的自豪感问题不解的苦闷感等。题干中的欣欣解决数学难题后的情感体验为“问题解决的喜悦感”,即为理智感。
6.【答案】D
解析:操作的整合就是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在操作整合阶段,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逐渐让位于动觉控制。
7.【答案】B
解析: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小明将当天内容讲给爸爸妈妈听以巩固知识,采用的是复述策略。
8.【答案】D
解析:系统脱敏法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题干中的学生害怕猫,教师通过让学生暴露在不同等级的恐惧环境下,以达到消除学生这种不良情绪反应,即为系统脱敏法。
9.【答案】C
解析: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义务感,尊重法制,但相信它是人定的,不适于社会时理应修正。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属于后习俗水平。
10.【答案】D
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一)
下一篇:教师招聘考试每日一练(三)